化解过剩促发展[“十三五”钢铁行业成就系列报道]
发布时间:2021-04-04 作者:巨能特钢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家高质量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求、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和需求结构的升级要求,钢铁行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率先进行了以化解过剩产能为突破口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拉开了全行业从追求规模向追求绿色发展转变的序幕。

  “十三五”期间,我国钢铁行业压减了1.7亿吨钢铁产能,清除了1.4亿吨“地条钢”产能。中国钢铁去产能的成果,不仅使中国钢铁企业受益,而且有效带动了世界钢铁工业的复苏,书写了中国钢铁乃至世界钢铁历史上的华丽篇章。

  化解过剩产能 清除“地条钢”毒瘤

  2015年,中国粗钢产能达到11.28亿吨,而粗钢产量只有8.04亿吨,产能利用率达71.3%。在全球钢铁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中国钢铁工业诸多问题相互叠加、相互影响,企业经营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彼时,钢铁产能过剩严重导致市场混乱,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主要矛盾的诱因。钢铁行业到了打响化解产能过剩攻坚战的时候。

  2015年12月22日上午7时30分,运行59年的杭钢半山钢铁基地关停,关停钢铁产能400万吨。半山钢铁基地关停后,杭钢并没有“一关了之”,而是积极作为,用120天实现了新世纪钢材市场371户、近3000名从业人员的有序退出;用250天完成了近90亿元的资产处置,拆除了2862亩土地上的建筑物,并与杭州市签署了资产移交协议;推进22家困难(僵尸)企业的处置工作,做到了无一人上访。杭钢去产能由此成为全国典型,受到了中央领导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为钢铁行业去产能树立了典范。

进入2016年,国家多次发布指导、支持钢铁行业去产能的有关政策,钢铁行业也加快了去产能的步伐。

  2016年2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6号)(下称《意见》),提出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吨~1.5亿吨。

  此后,涉及8个奖补资金、财税、金融、国土、环保、职工安置、安全、质量方面的配套支持文件密集发布。化解过剩产能的具体工作机制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建立起来,中国钢铁工业去产能战役正式打响。

  2016年7月26日,在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点赞杭钢经验:“上午与会代表现场参观了杭钢半山钢铁基地,听取了杭钢去产能经验介绍,成效有目共睹,可以说杭钢经验有典型性、有代表性。”

  2016年8月31日上午11时,随着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孙国龙下达拆除命令,曾为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立下功勋的包钢2号高炉正式拆除。这是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截至当时,全国钢铁行业拆除的最大一座高炉。

  据了解,包钢2号高炉于1960年9月13日建成投产,2004年进行大修改造后容积扩充到1800立方米,至2016年拆除时已服役56年,累计生产生铁3606万吨,近10年平均日产铁水3931吨,是包钢名副其实的功勋炉。2号高炉拆除后,包钢压缩炼铁产能133万吨,每年可减少烟粉尘排放量2800吨左右、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57吨左右。同时,包钢对此次淘汰落后涉及的富余人员予以妥善安置,做到“转岗不下岗、转业不失业”。

  2017年6月29日,建成投产7年、当时山东省最大的高炉——山钢济钢3200立方米高炉1号和3号出铁口顺利出完最后一炉铁水,标志着拥有59年历史的济钢的钢铁产线停产工作拉开序幕。当年7月8日,济钢炼铁厂3号1750立方米高炉顺利出完最后一炉铁水,济钢的炉火全部熄灭。至此,济钢主厂区钢铁产线实现停产,全过程未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事故,未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提前半年实现预期目标。

  2017年4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济钢考察,慰问干部职工,要求做到“转岗不下岗、转业不失业”,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2017年6月29日~7月31日,短短33天时间里,济钢安全关停650万吨产能,平稳分流近2万名职工,创造了国内钢铁行业关停规模最大、安置人数最多、安置期最短的纪录。

  2018年4月23日,华东第一高炉——马钢9号高炉在运行65年后被永久性关停。1958年9月20日和1959年10月29日,毛主席曾2次考察马钢,登上9号高炉炉台,并做出了重要指示。由此,这座1958年投产、经历过7次大修洗礼、荣获过4次全国“红旗高炉”称号、为马钢贡献了1416万吨优质铁水的“功勋炉”,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成为马钢人的红色基因和精神符号。马钢决定将这座高炉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工业遗址予以保存。2018年4月27日,马钢13号高炉休风停炉,永久性关停;10月29日,在妥善做好长材事业部北区3号、4号40吨转炉岗位职工转岗分流后,马钢正式对这2座转炉实施永久性关停。3年来,马钢退出炼铁产能224万吨、炼钢产能269万吨,提前完成了目标任务;累计分流安置职工1.8万人,没有让1名职工因化解过剩产能而丢掉饭碗。

  2017年,我国钢铁工业提前超额完成了5000万吨的去产能目标任务,全年实际化解钢铁过剩产能5500万吨,1.4亿吨“地条钢”产能出清,推动优势先进产能进一步释放、公平有序市场秩序建立、钢材价格理性回升,钢企普遍盈利,行业稳中向好发展。

  “地条钢”是扰乱中国钢铁市场秩序的一个 “毒瘤”,长期严重挤压合格钢铁产品的生存空间。就在钢铁行业大力去产能的同时,困扰行业发展多年的“地条钢”问题也得到解决。

  2016年11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针对发现的江苏新沂小钢厂(江苏华达钢铁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地条钢”等顶风违法违规、严重干扰正常生产经营秩序问题,国务院决定派出调查组,予以严肃查处,对相关责任人严厉追责问责,并公开通报调查处理结果。至此,一场对“地条钢”的全面“围剿战”在中国大地上迅速打响。

  2017年,取缔“地条钢”成为去产能工作的重中之重。2017年1月25日,化解过剩产能部际联席会议印发《关于坚决遏制钢铁煤炭违规新增产能 打击“地条钢” 规范建设生产经营秩序的再次通知》,明确要求在当年6月30日前全部清除“地条钢”。2017年2月23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等5家协会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打击“地条钢”、界定工频和中频感应炉使用范围的意见》,明确了“地条钢”的行业定义。

  为不打折扣地完成清除“地条钢”工作,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于2017年5月份派出8个督查组,对已上报存在“地条钢”企业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专项督查,查看各地“地条钢”取缔进度;为防止“地条钢”企业死灰复燃,于2017年8月份又派出7个专项抽查组,陆续奔赴各地核查“地条钢”的取缔情况。

针对国务院实地督查中发现个别地方仍有企业顶风违规生产“地条钢”的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做出重要批示:督查工作就是要盯住重点问题持续不懈抓;取缔“地条钢”、化解过剩产能要坚定不移推进,防止死灰复燃;对顶风作案的要坚决依法严惩,对监管不力的要严肃问责,务必做到令行禁止。

  2017年6月30日,取缔“地条钢”任务顺利按期完成,1.4亿吨“地条钢”产能全部出清。

  2016年~2018年,在有关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全行业迎难而上,仅用3年时间,成功压减粗钢产能1.5亿吨以上,提前2年超额完成国务院提出的去产能上限目标;依法依规全面取缔“地条钢”,市场环境得到有效净化,优质产能得以发挥,产能利用率恢复到合理区间。随着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工作的深入推进,钢铁产需重归平衡,改变了以往粗放的发展模式,行业运行基本稳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回升。

  随着去产能任务的完成,如何巩固好来之不易的去产能成果,是行业面临的新挑战。近年来,受结构调整和利益驱动影响,钢铁行业置换建设项目数量高企。新增产能冲动、“地条钢”死灰复燃冲动仍然存在,特别是中国钢铁工业正在实施世界钢铁发展史上最大规模的产能更新计划。对此,2020年12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未来将发布新版钢铁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完善产能信息预警发布机制。国家出台政策对置换产能进行约束后,将极大利好在产的钢铁企业,钢厂效益也将进一步改善。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迈向高质量发展

  随着化解过剩产能取得显著成效,困扰钢铁行业多年的毒瘤“地条钢”被彻底出清,优质产能逐步发挥作用,包括宝钢、首钢、山钢济钢等一批钢铁企业实现了腾笼换鸟,钢铁行业也迎来了凤凰涅槃,在一步步转型升级中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

  2016年6月20日,投产17年的宝钢不锈2500立方米高炉在生产完最后一炉铁水后正式关停。同时,宝钢不锈的碳钢业务相关产线停产。2018年5月31日,宝钢不锈炼钢产线炼钢炉按计划正式关停,6月份不锈钢生产线全面关停。至此,宝钢不锈完成使命。随即,宝山吴淞区域不锈钢地块迈出转型升级的步伐,其首发项目就是宝钢不锈高炉区域修缮改造工程。2020年4月27日,中国宝武钢铁会博中心开工暨“钢铁荣耀铸梦百年”活动标识首发仪式在宝钢不锈原2500立方米高炉区域举行。作为该工程的标志性建筑,钢铁会博中心是中国宝武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标志性项目。未来,这里将成为上海市最大、宝山区唯一的工业遗存风貌保护区,成为上海城市副中心区域、上海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典范和新名片。

  2017年,在关停主业,面临生存考验之际,山钢济钢同步提出“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存续产业,多元主打、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加速转型发展,努力“二次创业”。“十三五”期间,济钢重点实施《济钢集团新旧动能转换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形成“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产业、环保产业、现代物流产业、联合钢铁产业、文创城服产业“五大板块”,其中打造2~3个支柱产业,实现腾笼换鸟,产、城、人融合共生,初步实现“二次创业,重塑济钢”的目标。

  2017年7月份停产当月,济钢营业收入骤降至4亿元;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147亿元,较2017年增长59.49%;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229亿元,同比增长53.06%,利润总额增长50.68%。不到3年时间,从“靠钢吃饭”到“无钢发展”,济钢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主业逐步聚焦,转型发展全面起势,全新的产业格局得以呈现,成为全国城市钢厂转型发展的样板、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标兵。

  2018年6月29日,首钢集团首秦公司1号连铸机生产出最后一块钢坯后正式停产。至此,首秦炼铁炼钢系统安全停产,核心设备搬迁转移至首钢京唐的工作也迅速展开。从2004年6月6日投产到2018年6月29日停产,首秦累计生产铁水3179万吨、钢坯3154万吨、钢板1732万吨,为首钢中厚板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2018年7月12日,首秦钢铁全流程停产仪式举行,标志着首秦顺利实现安全、稳定、经济停产和人员安全稳定分流,迈入转型发展新阶段。2018年12月30日,首钢京唐4300毫米中厚板迁建生产线实现成功过钢。2019年8月1日,首钢京唐二期一步工程全面建成投产,首秦迁建于此的3500毫米和4300毫米中厚板生产线也实现了装备升级、工艺升级、产品结构优化。

  同样是2018年,去产能之后的马钢通过生产线改造和工艺优化,使轮轴、板带、长材三大产品全面迈向高端,汽车板通过全球一级工厂认证,线(棒)材和特钢产品市场竞争力位居国内前列,高速车轮获得CRCC(中铁检验认证中心)首张认证证书,热轧H型钢产品与技术引领市场,高牌号硅钢在空调压缩机和冰箱压缩机行业实现全覆盖。

  宝钢德盛精品不锈钢绿色产业基地也于2018年11月28日开工。2020年9月28日,由原宝钢不锈1780毫米热轧产线搬迁至宝钢德盛的1780毫米热轧产线热负荷试车一次成功。该产线是在宝钢不锈原产线十几年不锈钢生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升级、优化和改造而成的。该产线建成后,宝钢德盛热轧工序将具备470万吨的产能规模,生产品种由200系、300系不锈钢扩大至400系、超纯铁素体不锈钢和优质碳素钢等,实现不锈钢产品全覆盖。

  回顾“十三五”钢铁去产能,从中央到地方、到行业、到企业,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效果之明显,为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为建设钢铁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钢铁行业又迎来了新的使命。2021年3月1日上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在答记者问时表示,2016年以来,中国压缩钢铁产量产能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展,压缩了1.7亿吨钢铁产能,今年要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庄重宣布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达到碳中和,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也是我们必须抓好贯彻落实的,钢铁行业应率先努力。他介绍,从节能减排方面看,钢铁冶炼能力要大幅压缩,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制定规划。在这个过程中,要提高标准,提高产品的性能,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单位用钢量进一步降低,比如强度、韧性,钢的品种、质量进一步提升。在减量过程中,更寻求集约式发展。钢铁行业该如何破局?正如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所说,要严格按照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开辟新的产业增长极。期待钢铁行业“十四五”再立新功。

  文章来源:中国冶金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