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铁军:供需两端齐发力 构建现代化钢铁产业体系
发布时间:2023-01-21 作者:巨能特钢

 

W020230119380272426937.jpg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下称《纲要》),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下称《方案》),202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放在五大任务之首。钢铁行业应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及相关文件要求,全面、完整、准确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构建现代化钢铁产业体系,保障供应链产业链安全稳定。

  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纲要》指出,“提升供给质量,国内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不断增强”。具体到钢铁行业,《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钢铁行业要形成布局结构合理、资源供应稳定、技术装备先进、质量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全球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高质量发展是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过程,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在于通过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不断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构建安全、可靠、绿色、高效、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全指的是供应链产业链安全,可靠指的是能够长期稳定提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的钢铁产品,绿色指的是环保绩效好、碳排放强度小,高效指的是智能化水平高、生产效率高、经营水平高。要实现我国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在供给端持续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提高供给质量;同时,按照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要求,在需求端努力扩大钢铁需求,为行业发展创造新的内生动力。

  持续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其一,持续治理,巩固去产能成果。

  通过产能治理,进一步促进优势资源流向优势企业,调节市场供需关系。一方面严格执行现有的钢铁行业产能置换政策,严禁新增钢铁产能,巩固去产能成果;另一方面探索构建市场反应快、供给质量高、协调能力强的钢铁行业动态平衡新体系。例如,探索在全行业建立常态化的自律限产机制;探索加大差异化政策实施力度,用好粗钢产量调控、差别化电价、超低排放等政策手段,进一步扩大调控范围;强化能耗“双控”约束,探索建立能效评级机制,加大节能监察力度,严查能耗不达标企业;建立碳排放约束机制,探索基于碳排放核定产量的机制。

  其二,促进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产业集中度低是制约我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之一,必须通过兼并重组,实现企业间整合、聚合、融合发展,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打造领航企业、专业化企业、区域性企业3类企业。领航企业即中国宝武、鞍钢以及未来年产能有可能达到5000万吨以上规模的钢铁企业;专业化企业既包括生产如优特钢、不锈钢等大类专业化钢材产品的企业,又包括在某一细分品种市场占有率处于较高水平的中小型企业,诸如中信泰富特钢、石横特钢、龙腾特钢等;区域性企业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有较强竞争力,走低成本、高效率发展路线的企业,普遍以量大面广的产品为主,目标市场也在周边一定范围内,这类企业目前数量众多,未来是推进重组的重点领域。

  其三,优化品质,提升钢材供给质量。

  围绕钢材供给“有没有”“优不优”“好不好”这3个关键核心问题,全行业应牢固树立质量为先、品牌引领意识,优化品种结构,力争每年突破5种左右关键钢铁材料;深入推进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型制造模式,努力开展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网络化协同制造、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值;实施高质量标准引领行动,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和品牌建设,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评价和认证体系。

  其四,强化保障,确保资源供应安全。

  铁素资源供应不足、高度依赖进口,是影响我国钢铁行业供应链产业链安全的核心问题,也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可以预见,在未来5年至10年,我国仍需大量进口铁矿石。未来应从3个方面持续发力,逐渐形成国内矿、国外矿、废钢资源三分天下的格局。

  一是应强化国内矿基础保障能力,继续强化国内资源勘查开发,推动以“基石计划”为代表的重点矿山项目建设,加强铁矿行业规范管理,稳定和提升国内矿供应能力,提升铁矿石自给率。

  二是应加强国际铁矿资源开发。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通过并购、收购、重组等方式开展相关资源勘查、开发及股权投资等工作,建设海外资源供应基地,降低铁矿石供应集中度。

  三是应扩大废钢替代产品应用,进一步完善废钢加工配送体系建设,完善落实废钢资源税收优惠等配套政策,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废钢资源,从源头上减少铁矿石需求。

  其五,协同创新,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钢铁行业应坚持系统理念,在全面理解贯彻“1+N”“双碳”政策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构建完善政策体系、标准体系、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先进技术研发体系,以绿色低碳需求为创新导向,打造世界钢铁绿色低碳原创技术策源地,重点围绕氢冶金、低碳冶金、薄带铸轧、极致能效、绿色环保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等研发平台应发挥好技术研发应用的协同作用,引导全行业协同、“产学研用”生态圈合作,形成企业、科研院所、金融资本等多方主体参与的协作融合创新模式;央企、国企、龙头企业应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经验和行业方案,并积极联合开展协同降碳行动,构建绿色低碳产业链,以技术创新支撑我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其六,稳步提升,推动智能制造升级。

  《纲要》提出要打造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新型应用模式和产业生态,加快实施智能制造工程。钢铁行业应准确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实现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和普遍的智能升级。行业层面,应加快“互联网+钢铁”融合步伐,促进线上线下联动,构建以产业互联网为核心的钢铁生态圈,优化产业链资源配置,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企业层面,应完善智能制造基础体系,以数据利用为核心,建设智能管控平台,构建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智慧大脑,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

  扩大钢铁需求提高内生动力

  其一,从需求引领逐步向引领需求转变。

  一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是需求带动型的发展,未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应通过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逐步从需求引领向引领需求转变。一是通过研发推广新材料、新品种,创造新的钢铁应用场景,引领市场需求。在替代传统材料、贵重材料方面,钢铁材料尚有潜力可挖,应深入研究下游行业新的应用场景,创造新的钢铁需求。二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品种开发,解决部分产品质量不稳定和关键钢铁材料“卡脖子”问题。重点围绕产品质量稳定性、可靠性、一致性开展深入研究,加快破解航空发动机用轴承钢、齿轮钢、高端模具钢,630摄氏度及以上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叶片用高温合金、转子用耐热钢等一系列关键材料“卡脖子”问题。

  其二,着力上下游产业链建设。

  一是对接下游新需求,支撑新领域发展。《纲要》提出了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产品等重点任务。未来几年在国家和地方各层面积极推动下,上述领域的投资将持续保持增长,全行业应关注新基建、新型城镇化、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带来的新需求,特别是新基建领域及相关产业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对原材料质量与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二是与下游产业联合,共建现代化产业链。采用早期研发介入、后期持续改进等合作模式,强化与建筑、交通工程、汽车、船舶、新能源、机械制造等下游领域的深入合作,通过上下游联动,推动产业链条向高端用户嵌入式延伸,为下游产品创造新的应用场景,促进下游产品提升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从而带动钢铁材料内需市场和间接出海,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

  其三,加大钢结构的推广应用力度。

  钢结构是具有良好使用性能和经济型截面的钢材产品,具有先天的绿色低碳属性。大力推广钢结构,既是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又是钢铁行业产品结构优化、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还是增加国家钢铁战略储备的重要手段之一。发展建筑钢结构、桥梁钢结构,能够有效带动钢材需求提升。为落实推广以钢结构住宅为主攻方向的钢铁应用拓展计划,2022年8月份,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钢结构协会等5个行业协会联合发起成立了钢结构建筑工业制造工作委员会,初步建成了工作机制和交流平台。目前,影响钢结构尤其是钢结构住宅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标准规范不统一,需要政府主管部门与建筑行业、钢铁行业共同努力推进。

  其四,加快绿色低碳产品开发认证。

  《纲要》提出要积极发展绿色低碳消费市场。钢铁行业应积极开发低碳钢材产品,充分发挥标准和认证的规范、引导作用,促进和扩大符合绿色低碳标准并通过认证产品的应用,引领绿色发展需求。一方面,应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产品的开发设计,尤其是关注产品应用阶段的绿色低碳属性,重点开发耐蚀耐候钢、轻量化高强钢、免后处理钢材、近终形钢材、长寿命钢材等,助力下游行业实现更加节能节材、更加环保、更加耐用、更易回收再利用的目标;另一方面,钢铁应与下游行业紧密合作,共同建立完善绿色低碳钢材产品的标准体系和认证采信机制,推动绿色低碳钢材产品获得下游用户认可,促进绿色低碳钢材在新应用领域的全覆盖和传统应用领域的升级替代,形成全社会使用绿色低碳钢材产品的氛围,切实提升钢材产品的绿色低碳消费水平。

  来源: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