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谈经济形势与政策展望
发布时间:2023-02-17 作者:巨能特钢

  2月13日,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以下简称钢协)第六届会员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受邀作《当前经济形势和2023年政策展望》报告,针对大家关心的后疫情时期的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

  进入后疫情时期要正视4个问题

  祝宝良首先回顾了2020-2022年我国经济运行情况。他指出,这三年,新冠肺炎疫情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冲击经济,我国潜在经济增速减慢,目前我国潜在增速从2019年的6%左右降至2022年的5.4%左右,初步估计每年下降0.2个百分点左右。而且,经济明显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消费低迷,房地产投资回落,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增长。二是就业压力较大。三是核心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为输入型。

  由此可见,三年抗疫,我国经济承压明显。2022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经历了好转、下行、恢复三个阶段。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11月11日防疫20条和12月7日防疫新十条后,疫情从动态清零转向防重症,发烧就诊人数在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2023年1月17日较峰值下降94%(1月21日春节),恢复到2022年12月7日前水平,只用了40天就基本进入后疫情时期。2022年11月、12月份经济放慢,但12月份经济好于预期,2023年春节期间更是出现消费回暖迹象。

  祝宝良表示,进入后疫情时期,经济将如何发展,目前仍存在不确定性。我们要正视以下已经存在的问题:

  第一,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的主要问题。一是消费低迷。就业压力大,收入增长减慢,部分居民收入下降,收入差距扩大。储蓄率上升,借贷消费减少,2022年居民储蓄新增17.84万亿,同比多增7.84万亿;居民贷款增加3.83万亿元,同比少增4.1万亿元。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0.665,低于2021年的0.686和2019年的0.701。2023年1月份,居民储蓄增加6.2万亿,同比多增0.8万亿元。居民贷款增加2572亿元,同比少增5858亿元。二是房地产市场低迷不振。销售弱—回款难—融资难—拿地意愿不足—新开工减慢—投资回落的循环未打破,销售和投资不振、土地购置面积下降,房地产出现信用风险。土地购置面积减少53.4%,住宅销售额减少28.3%,减少4.6万亿元。三是产能利用率偏低,2022年四季度,产能利用率在75.7%左右,全年为75.6%,制造业投资减缓。四是世界经济出现滞涨,国际贸易增速减缓,出口增速减慢。

  第二,市场主体预期弱。一是疫情存在不确定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疫情带来的疤痕效应——打击乐观精神和风险承担意愿,也存在人力资本损失、债务增加和僵尸企业处置等问题。二是国内营商环境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企的信心。三是国际环境变化。美国的打压遏制,搞脱钩断链、小院高墙、近岸外包、友岸外包等,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因素也增加了经营风险。

  第三,财政金融风险压力加大。其主要表现为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暴露,房地产行业信用风险显现,以及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第四,世界经济出现滞涨,外部环境挑战增加。一是美国持续在人员、贸易、投资、金融、科技、安全等多个领域加快采取措施,以全方位围堵遏制我国经济发展和快速追赶。全球产业链外移、关键零部件断供和技术约束可能强化,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凸显。二是贸易保护主义和全球产业链重构。涉及国家和生命安全的产业回归本土,产业出现分散化、多元化和区域化特征。三是俄乌事件推升能源、粮食等价格上涨。四是美国、英国等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退出,对世界经济影响的外溢效应仍存在不确定性。五是世界经济出现滞涨现象,供给端问题(劳动力、供应链、能源资源)是主要问题,但前景趋向乐观。六是国外通过汇率、商品价格、资本回流、资产价格调整、出口、海外融资、海外资产安全等多个渠道影响我国经济。

当务之急是提振信心

  如何解决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祝宝良表示,当务之急是提振信心,关键是要政策给力,2023年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坚持六大价值取向。

  第一,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一是财政赤字率可从2022年的2.8%左右扩大至3%,保持必要的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适度扩大使用范围。二是优化减税降费、退税缓税政策。2020-2022年,减税降费保市场主体取得成效,但税收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降至15%和17.5%左右,出现僵尸企业退出缓慢、产业结构升级困难、青年就业压力大等问题。三是政府投资力度不减。通过财政贴息等办法支持基础设施、技改投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四是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做好基层“三保”工作。

  第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一是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经济增速和平稳合理的物价水平匹配,并酌情适度提高。二是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通过和财政政策配合,引导金融机构保持对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三是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信贷成本稳中有降。四是货币政策要以稳定国内经济为主,保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的基本稳定。五是扩大政策性银行对基础设施的投融资力度。

  第三,着力扩大内需。一是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支持住房、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消费。二是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继续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投资,支持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加强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等领域建设。三是发挥出口的支撑作用。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发展。扩大先进技术设备、能源资源、短缺农产品进口。

  第四,加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加强基础产业发展,保障农业、能源、矿产品等行业的发展和储备。二是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制造业发展。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支持产业链主导企业投资关键产品和零部件。加强技术攻关,聚焦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高档数控机床等加大设备投资和研发投入。三是加快推动制造业智能升级。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推动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制造业转型升级急需的装备、软件等领域投资。四是通过加强技术突破、标准引领、示范推广,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绿色技术装备产品供给水平,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促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五是加强大、中、小企业协同,支持专新特精、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发展。

  第五,深化改革开放,鼓励民营企业和外企投资。一是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做好经济工作,尽量减少政策不确定性。二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竞争、生产要素使用、产权保护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三是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是稳定市场预期的当务之急,要尽快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实施常态化监管。四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第六,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一是防范房地产风险。保交楼、满足房地产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因城施策,改善预期,扩大需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需求;加大保障房、租赁房供给;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研究中长期治本之策,推动房地产新发展模式。二是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隐性债务和法定债务合并监管,禁止变相举债,防止国企平台化。

  来源:中国冶金报

分享到: